── 網路上最深入的內容,以及修行法門全揭密

▋江江老師的「文殊菩薩」感應內容

▋文殊菩薩是誰?

▋文殊菩薩可以幫助我考試高分,學業進步嗎?

▋文殊菩薩的智慧是什麼,我們能達到嗎?

▋文殊菩薩的身世大解密,歷史上真有其人嗎?

▋文殊傳揚的「大乘」的基本精神是什麼?

▋文殊菩薩為何人緣很差,老是與佛弟子作對?

▋為什麼文殊菩薩說煩惱及菩提?

▋誰是文殊菩薩的 BFF 最佳夥伴? 「普賢菩薩」還是「維摩詰居士」?

▋可以到哪裡去拜訪文殊?

▋文殊菩薩手環 與祂的傳訊

 

 

▋江江老師的「文殊菩薩」傳訊內容

 

✦ 只有愛,沒有比較爭鬥心

✦ 把你的人生活成一道光,照耀自己和他人。

✦ 照亮別人不等於犧牲和無止盡退讓喔。

✦ 了解包容身邊人的不同想法。

✦ 堅韌而不是硬碰硬,凌越過阻礙視線的雲,清晰看到全局。

✦ 沒有雜念和罣礙去執行,用智慧去化解阻礙。

✦ 經營事業的時候自然充滿喜悅和不可思議的好機緣。

 

如果你看到這邊,還沒有離開,那代表你真的是非常有慧根哦~

一定能夠得到「文殊菩薩」的智慧,擁有一顆邁向覺悟的「菩提心」啦。

 

打鐵趁熱,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
 

▋文殊菩薩是誰?

 

祂是佛陀身邊傳法的第一把交椅,是七佛之師,修行上遇到困難,可以祈請文殊菩薩的協助,需要人生智慧也可以請祂幫忙。

✦文殊菩薩的完整名稱是「文殊師利」菩薩,意思為「妙吉祥」、「妙樂」,有美妙、雅致、莊嚴的意思。

✦ 因德才超群,居菩薩之首,又稱法王子。

✦生日 農曆 四月初四

 

▍ 文殊菩薩是最古老的菩薩

現存最早一部經典,在西元179年由「支婁迦讖」所翻譯的《道行般若經》。

就可以看到文殊菩薩與彌勒菩薩同時出現,比觀音菩薩的紀錄還更早一些。

 

觀音是在西元185年支曜所譯的《成具光明定意經》,首次出現

 

▍象徵智慧的菩薩,「大智」文殊

大乘佛教常把抽象的佛法給擬人化,以漢傳佛教熟悉的「四大菩薩」來說。

 

✦ 觀音代表「大悲」、地藏代表「大願」

✦ 文殊則代表「大智」、普賢代表「大行」

分別是四種修行願行、美德的象徵。

 

✦ 文殊菩薩以「青年」的形象象徵旺盛的學習心態。

✦ 特徵 智慧絕倫、辭辯無礙、挑戰傳統。 用智慧劍「摧毀眾生愚痴」。

✦ 職務 幫助「釋迦牟尼佛」教化眾生

 

 

▋文殊菩薩可以幫助我考試高分,學業進步嗎?

 

「文殊菩薩」智慧的可貴,是能幫助眾生破除「無明」煩惱。

不再隨業報輪迴。

不論是升學、求職考試,都是一時的小考驗。生死才是人生的大考驗。

我們可以進一步發願,以文殊菩薩的智慧,幫助自己與眾生不受輪迴之苦。

自在地面對世間一切不如意與苦難,自在的面對生死。

 

▍「文殊」 V.S. 「文昌」傻傻分不清楚

 

很多人把「文殊菩薩」 和 「文昌帝君」傻傻搞不清楚,法寶溫馨提醒~

✦想要修行精進、得到智慧和開悟的啟發,以及大人掛的人生難題,請找「文殊菩薩」

✦想要學業成就、小朋友讀書好棒棒、考試順利過關的話,要找的是「文昌帝君」喔!

記得要問對人喔!

所以,如果信仰文殊菩薩,卻停留在求取功名階段。

把「文殊菩薩」當成「文昌帝君」來祈求,希望菩薩保佑考試all pass,那就太可惜囉。

 

 

▋文殊的智慧是什麼,我們能達到嗎?

可以的,只要把握以下三個原則。

並且學習文殊的好友,「普賢菩薩」的「大行」願力,努力實踐即可。

 

直接體悟「諸法平等」的智慧

佛法所說的「智慧」,不同於一般人所認知的「聰明」:反應敏捷、知識豐富、口才伶俐、聞一知十、博聞強記等。是一種有別於世俗思考的智慧。

文殊教導的智慧,是超越「生滅」與「對立」,直接體悟「法」、「性」無差別的直觀智慧。

任何人都可以由此入門。

 

▍ 以苦集滅道、十二因緣為基礎,進而修行大乘的「空」

不過體悟「諸法平等」,無差別的智慧,並不容易。

對於初學者而言,文殊所說明的境界非常深奧,一般人很難實踐。

 

✦ 光從字面上理解「一切法空」,很容易落入「空見」。

輕視一般人間的善行。

在龍樹的時代(西元二、三世紀),印度佛教便陷入這樣的困境。

 

✦ 再加上菩薩所說的「不二法門」,是超越語言、文字的。

我們很容易「自由心證」,不知道有沒有偏離文殊的本意。

 

一般人要達到文殊所說的智慧,還是要以上座部(小乘)的「緣起」、「四聖諦」為基礎。

 

要體會文殊所說的「法性無差別」的智慧,

絕對不能忽略傳統佛法所說的「因緣」和「無常」觀。

 

所謂「不行諸功德,但欲得空,是為邪見。」

雖然文殊說:「一切法,空、平等。」

✦ 一般人不明瞭,仍應依照世俗的正見、善行,才能深入。

 

✦大乘是立於上座部(小乘)的基礎上,擴大修行的層面與境界,絕非憑空出現的唷。

 

▍ 在每個當下因緣中學習

 

文殊菩薩曾說:「遇緣則有師」、「天下無不是『藥』的『草』」

 

✦ 每件事物;每位眾生,任何的因緣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。

只要能啟發我們的,就是我們的老師。

 

✦ 天下的每株草,如果現在還不能做藥,只是因為功效尚未被人發現而已。

 

✦ 平等無礙的心非常重要。

 

✦ 一切道都是佛道,一切眾生都是善知識。

如「文殊菩薩」教導「善財」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一樣。

無論何時何處,時時刻刻,都有佛法,都能幫助我們體悟智慧。

 

✦ 重要的是「實踐」,而非空談「甚深義」。

如此才能進入文殊所說的智慧

 

 

▋文殊菩薩的身世大解密,歷史上真有其人嗎?

 

根據大乘經典:

一、文殊是釋迦牟尼佛時代隨佛出家的婆羅門

二、文殊是活躍於南印度的比丘或菩薩

以上說法雖無法實際考證,不過文殊來自南印度、活躍於南印度的說法,

卻間接印證大乘佛教的興起,與南印度有密切的關係。

 

▍虛實整合「天上」+「人間」弟子 =「文殊菩薩」

 

印順法師研究結果,在大乘佛教時期,將基本佛教中,

釋迦牟尼佛的「人間」與「天上」二大弟子。

融合成為──「文殊菩薩」、「普賢菩薩」。

 

✦ 佛陀的兩大「人間弟子」

智慧第一「舍利弗」與神通第一「大目犍連」,這是眾所共知的。

 

✦ 佛陀的兩大「天上弟子」

佛教的傳說中,還有天上弟子,「梵天」與「帝釋」(Śakradevānāmindra)。

 

「文殊」與「舍利弗」的三個共同

「舍利弗」是《金剛經》中和佛陀問答的的男主角,他跟「文殊菩薩」有何共通處呢?

 

✦ 一、早期佛教的「舍利弗」與大乘時期的「文殊師利」,都被叫做「法王子」。

文殊被稱為「法王子」,這是專屬於「文殊菩薩」的稱號。

但之前,「法王子」的光榮也屬於「舍利弗」。

 

如『雜阿含經』說:「佛告舍利弗……汝今如是為我長子,鄰受灌頂而未灌頂,住於儀法(學佛威儀位),我所應轉法輪,汝亦隨轉」。

 

✦ 二、 舍利弗是「摩竭陀國」的「那羅」聚落出身;

文殊也有同一傳說:「此文殊師利,有大慈悲,生於此國多羅聚落,……於我所出家學道」

 

✦ 三、『中阿含經』卷七『分別四諦經』(大正一‧四六七中)說:

 

舍利弗在教化方面,能使比丘們得「正見」──得佛法的慧命,如生母一樣。

正見,不是知識,是深刻的體認,成為自己決定不壞的證信。

 

文殊師利宣揚大乘法,與舍利弗的宣揚「正見」,性質相同。如『放缽經』(大正一五‧四五一上)說:

「今我得(成)佛,……皆文殊師利之恩,本是我師。前過去無央數諸佛,皆是文殊師利弟子;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。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,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」。

 

▋文殊傳揚的「大乘」的基本精神是什麼?

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思潮,佛法也需要適應當代的社會環境。

「大乘佛法」在兩千年前,興起於南印度的新興宗教意識,

以菩薩的發心、修行、成佛為主要內容。

 

包括對佛菩薩的信仰、十方佛與十方淨土觀、菩薩道的「菩提心」與「六波羅蜜」。

 

大乘佛教揚棄「部派佛教」時期枯燥、嚴肅的詮釋分析,稱他們為「小乘」。

取而代之的是誦經、布施、持咒、念佛、懺悔、供養等修行法門。

提倡菩薩應走入人間,廣修一切法門,使佛法成為人間的、實用的、生活的教法。

 

大乘佛教以在家菩薩為弘法的中心人物,相對於小乘的注重學問、以僧侶為中心;大乘是開放、生活性、僧俗平等的。

 

文殊在初期大乘的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法華經》中,文殊以「法王子」的形態出現。

他的思想理論形成「文殊法門」,對當時與後期佛教法義的發展,帶來深遠的影響。

 

▋文殊菩薩為何人緣很差,老是與佛弟子作對?

 

文殊言行大膽前衛,極具顛覆性格,經常大放厥詞說「難聽」的話,讓聽者渾身不自在。

但不可否認地,他身上處處充滿禪味,為佛教開啟了另類弘法的風格。

 

從經典的紀載,文殊在當時的僧團裡是「問題青年」。

他與人交談不是以超越常理、否定地、反詰的方式回答;

就是不正面答覆,說了等於沒說似的,讓人一頭霧水。

 

有一次文殊巡視比丘寮房,看到舍利弗入定,便為他說無依、無念、無捨離的禪法。

五百位比丘說:「我不想見到文殊的人,也不想聽到他的名字,文殊說的法,

不符合出家人應修的梵行。」因此退去。

 

另一次他們聽了文殊所說,就抗議「梵行就是為了要滅度啊,哪有人說得滅度者是空的。」

 

文殊如此快意言行,一開口就感覺讓人如坐針氈,渾身不自在。

連佛陀也說:「文殊師利!一般人聽到這個法門,會感到驚訝不已」

經典中的文殊展現神通,或者進一步解說,總能一語驚醒夢中人。

巧妙化解疑慮或排拒,使不信的人轉而信仰大乘法。

 

▋為什麼文殊菩薩說煩惱即菩提?

因為,無常的關係,所以一切的本質都是「空」。

他也說「貪愛是菩提」、「瞋恚是菩提」。

 

▍層次一:煩惱與菩提並不相應

煩惱是貪、瞋、癡等的通稱

▍層次二:煩惱與菩提的本質是平等無差別的

煩惱與菩提雖不一樣,但是從一切法無二,根本是空的角度,則是平等的。

▍層次三:有煩惱才有菩提

除了知道煩惱與菩提本質平等。文殊法門進一步說「有煩惱,才有菩提。」

從煩惱中體會煩惱無形,這就是菩提了。

 

《維摩詰所說經》更清楚地說明煩惱是如來的種子。

我們這個充滿煩惱的五蘊之身,才能體悟佛法,如汙泥中生蓮花。

 

▍層次四:菩薩不斷煩惱,但不與煩惱共住

在「空性」智慧的觀照下,煩惱雖在,但不起作用。

 

菩薩了解貪瞋癡 雖然還在,但是因為本質為空,所以無熱惱人的作用。

 

《大寶積經》說:「三世一切佛,了知貪性空,住此境界中,未曾有舍離。」

《清淨毘尼方廣經》說:「不斷於欲,不為欲熱;不斷於瞋,不為瞋熱;不斷於癡,不為癡熱。

於一切法離諸暗障,不斷煩惱,勤行精進。」

 

煩惱性空,不斷不盡、不增不滅,煩惱不離法界,於法界中不可得。

既不可得,又何須捨離?

 

文殊法門認為,菩薩不斷煩惱,但並不與煩惱共住,只是制伏、淨化了煩惱。

 

在般若智慧的觀照中,一切塵垢都是佛法。

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何他說「貪愛是菩提」,「瞋恚是菩提」了。

 

▋誰是文殊菩薩的 BFF 最佳夥伴? 「普賢菩薩」還是「維摩詰居士」?

兩位都是,他們各自跟文殊搭檔,表現出了「智慧」與「實踐」

以及說出菩薩該如何對治因為「悲」心,而生的病。

 

▍象徵「智行合一」的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,

✦ 象徵大智的「文殊菩薩」、與象徵大行的「普賢菩薩」,在「釋迦牟尼佛」左右。

✦ 合稱「釋迦三聖」

 

初期大乘的文殊菩薩,注重大乘思想的傳遞。

常以出人意表的破斥方法,推翻原來傳統佛教的觀念。

當建立了新思潮後,接下來實踐的功夫,就交給普賢菩薩了。

 

▋與維摩詰一搭一唱形成《維摩詰所說經》

維摩詰的每句話,都是大智大慧的沉澱,他與文殊師利的對答,構成了〈問疾品〉的核心內容。

 

文殊師利問維摩詰:「你這個病究竟是怎麼來的?」

維摩詰答道:「唉!是大悲心引起的。」

 

文殊師利又問道:「大乘菩薩應該怎樣來慰問開導有病菩薩?」

這個意思除了指我們該如何慰問生病之人,也表示假若我們自己得了疾病,該要怎麼理解,怎樣求得解脫?

 

換句話說,我們自己該如何看待疾病這件事情?

 

維摩詰說:「說身無常,不說厭離於身。」我們不需要別人來安慰,要自己瞭解真正的佛法,感悟生命的不停變化。

 

佛法都說身體無常,不是恒久常在的,無時無刻都在經歷變化。生老病死,人皆必然。

 

▋可以到哪裡去拜訪文殊?

上網也可以拜訪文殊菩薩哦! 網路免費下載、閱讀大正藏。

CBETA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

 

▋文殊菩薩指定手鍊與商品

 

荷光行者手鍊

 

心竹凌雲手鍊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ravo.co/posts/pfbid0uoAhGQhds419qYiSZRQoaM9CzpFJcVfPW73BbSr9yuwd9BX6WmG9hnTRJWHra3Pdl

 

文殊菩薩能量寶石

 

文殊菩薩傳訊影片 (最相應的寶石)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watch/live/?ref=watch_permalink&v=1626577904530106

 

 

 

參考資料

釋見介《文殊菩薩小百科─開啟智慧的菩薩》

《佛陀的聖弟子傳 I 佛法大將舍利弗 神通大師目犍連》

印順導師《華雨集》第五冊-第二項 文殊師利‧普賢‧毘盧遮那

https://yinshun-edu.org.tw/zh-hant/book/export/html/3439

《文殊與普賢》

邱敏捷 ,〈印順對「文殊法門」的理解與評論〉

https://www.hongshi.org.tw/userfiles/file/faryin6-6.pdf

佛門網 - 香港佛教網站 (buddhistdoor.org)

法鼓文化編輯部 《文殊菩薩50問》

維基百科

法寶團隊親身體驗